Subject: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in archaeology--Exhibitions

Yizhi yu tuxiang 遺址與圖像 = Sites and images
AuthorWu Hung [Wu Hong 巫鴻], 1945-Guo Weiqi 郭偉其University of Oxford. School of ArchaeologyUniversity of Chicago
PlaceBeijing 北京
PublisherZhongguo minzu sheying yishu chubanshe 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CollectionRicci Institute Library [Luce]
Edition第1版
LanguageChinese-English
TypeBook
SeriesOCAT yanjiu zhongxin zhanlan yu wenxian yanjiu congshu OCAT研究中心展覽與文獻研究叢書
ShelfSeminar Room 102-103
Call NumberN7480.Y595 2017
Description283 p. : ill. (some color) ; 25 cm.
Note

Yizhi yu tuxiang  遺址與圖像  = Sites and images /  Wu Hong, Guo Weiqi zhubian  巫鴻, 郭偉其主編.

"This book is produc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hibition 'Sites and images: two research projects of Oxford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age 282.
"Authors: Jaś Elsner, Katharina Ulmschneider, Sally Crawford, Wu Hung, Katherine Renhe Tsiang, Wei-cheng Lin, Zhang Xiao"--Page 282.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Chinese and English.

本書為OCAT研究中心展覽與文獻研究叢書第三卷, 全書源於OCAT研究中心2017年度的年度展覽. 本次展覽為兩所大學的聯合展示, 即 "遺址與圖像: 牛津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項研究計劃". 牛津大學的部分, 是隸屬大學考古研究所的 "歷史環境圖像資源庫"(Historic Environment Image Resource, 簡稱HEIR)所提供的考古遺址歷史照片, 包括 "'彼時' 與 '此時'", "攝影作為藝術", "考古遺址的發掘與再造" 三個單元的照片, 並對1939年英國薩頓胡(Sutton Hoo) 船葬遺址發掘過程進行整體的幻燈片展示. 正如埃爾斯納教授所說, 這些攝影作品提供了兩種比較形式, 來自多個地區的不同記錄方式構成了19世紀中葉歐洲中心主義視角下的多元文化比較, 而通過這些在不同時期記錄相同遺址的攝影文獻我們又可以在當代學術的視野下嘗試更進一步的比較, 即遺址與進入博物館之前的文物所經歷的變化, 包括它們在物質上的變更以及在人們的目光與想像中的變遷. 這一點也正是芝加哥大學 "天龍山石窟" 項目的出發點, 研究人員對散落海外的天龍山造像進行三維掃描, 採集信息並建立模型, 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石窟. 尤其有意義的是將藏於海外的天龍山造像與石窟的歷史照片相對照, 為造像找到原址, 通過數碼技術將這些殘缺部件重新組合起來, 從而使被肢解的佛頭和佛手在擬̌世界中找到了曾經失去的身體. 這種文物對於原境的要求, 被巫鴻教授概括為 "不可移動的文物". 除了埃爾斯納教授與巫鴻教授的展覽序言與文章之外, 關於19世紀以來攝影對考古發掘, 研究, 教學等方面的影響與反思, 可詳見本書中由牛津大學Katharina Ulmschneider博士與Sally Crawford博士撰寫的文章與圖錄; 關於天龍山項目的內容與意義, 詳見芝加哥大學蔣人和教授的文章, 關於展覽的技術問題可參考太原理工大學張曉教授的說明文字. 在本書中, 我們還收錄了"現代文物崇拜: 其特點與起源" 的完整英文譯本, 以及陳平教授修訂的中譯本, 供讀者參考

Multimedia
ISBN9787512210509 ; 75122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