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ject: Catholic Church--Foreign relations--20th century

Fandigang de luanshi jueze 梵蒂岡的亂世抉擇, 1922-1945
AuthorDuan Qi 段琦
PlaceBeijing 北京
PublisherJincheng chubanshe 金城出版社
CollectionRicci Institute Library
Edition新1版
LanguageChinese 中文[簡體字]
TypeBook
Series
ShelfHallway Cases
Call NumberBX1667.5.A2 D82 2009
Description2, 4, 8, 308 p. : ill. ; 24 cm.
NoteFandigang de luanshi jueze 梵蒂岡的亂世抉擇 (1922-1945) / Duan Qi zhu 段琦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A類)"--at head of t.p.
"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當代重大民族宗教問題研究中心."
本書披露了梵蒂岡在二戰期間出於宗教利益與世界各大政治集團進行的抗爭與妥協,對當時語境中的梵蒂岡作了深入之理解和客觀之分析。
ISBN9787802511576 ; 7802511577
LCCN2009465467
Zhong-Fan waijiaoshi : liang'an yu Jiaoting guanxi 中梵外交史 : 兩岸與教廷關係 (1912-1978)
AuthorChen Tsung-ming, Alexandre [Chen Congming 陳聰銘]
PlaceTaibei Shi 台北市
PublisherGuangqi wenhua shiye 光啓文化事業
CollectionRicci Institute Library
Edition初版
LanguageChinese 中文
TypeBook
SeriesHuairen congshu 懷仁叢書 ; 14
ShelfSeminar Room 102-103
Call NumberBX1667.5.A2 C536 2016
Description461 pages : illustrations ; 22 cm
Note

Zhong-Fan waijiaoshi : liangan yu Jiaoting guanxi   中梵外交史 : 兩岸與教廷關係 (1912-1978) / Chen Congming zhu  陳聰銘著.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pages 407-432) and index.

教廷與兩岸關係起起落落,始終牽動兩岸政治與天主教會發展,不僅廣泛引起教內外人士關注的眼光,也引發國內外媒體的熱烈討論,顯示出中、臺、梵關係已超越純宗教領域,而呈現出政治外交的外延效應。這種現象實與教廷外交的本質和運作有密切關係,但是一般民眾或學者未必深入瞭解天主教會,也不甚明白教廷外交的傳統與歷史面向。

本書以國際政治的視野,觀察民國建立共和以來至1978年的中梵關係演變,筆者充分運用收集自教廷、台灣、法國和比利時等地官方文獻館之相關中、英、法、義大利和拉丁文等第一手官方文獻和參考資料,研究目的在於使本書內容以客觀、公平的角度論述,充分反映教廷、當地教會、傳教士、中國政府、兩岸政府和相關列強的觀點與立場。本書內容架構以中國肇建共和之後的各階段政局發展為主軸,觀察教廷對中國(包括往後的兩岸政府)政治外交發展、政權分裂和地方教會問題所抱持的立場、因應措施與中梵互動過程。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適合關心此議題的一般社會大眾、不同領域學者和歷史研究者閱讀,是學界中少見的融合中、西方文獻,以教廷外交的角度深入觀察這段期間中國內政外交問題,以及「兩個中國」問題之中國與教廷外交史著作。

第一章 羅馬教廷與中國關係之回顧:外交關係之醞釀期(1912至1933年)037
 
第一節 1844至1922年中梵通使計劃窒礙重重038
「羅馬問題」對教廷外交之影響039
十九世紀末梵、中嘗試通使背景因素與過程042
廿世紀初教廷的新外交傳教政策:理論、法制、架構和政策層面045
祟尚「宗教自由」的北京政府之對梵外交051
 
第二節 1918年法國的干預和教廷策略的轉變055
 
第三節 法國和中國媒體輿論之反應061
法國媒體061
中國媒體063
 
小結068
圖片071
 
第二章 1912至1933年間促進中梵關係:五位重要人士側寫083
 
第一節 民初重要傳教士與信徒之看法與行動084
雷鳴遠084
馬相伯 089
光若翰 092
陸徵祥 096
 
第二節 首任駐華宗座代表剛恆毅之貢獻與影響(1922至1933年)098
梵法復交後教廷首任駐華宗座代表任命之風波 099
宗座代表啟程與在法國保教權陰影下執行任務 102
「政教協定」之簽訂為中梵建交鋪路? 110
 
小結114
圖片116
 
第三章 1920至1930年代國共和戰和中日戰爭時期教廷與中國關係129
 

第一節 1920至1930年代教廷對中日戰爭與中國共產主義發展的觀察 130
教廷主要決策人士之背景簡述  130
1920至193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的發展以及國際「防共」與「反共」外交132
中國共產主義之初期發展 134
教廷對日本侵華軍事行動的看法與立場 136
 
第二節 1934至1939年間國民政府的考量與努力139
中日兩國加強對教廷的外交活動 145
法國的再次阻撓 148
 
第三節 駐華宗座代表蔡寧之角色152
教宗駕崩,北京追思彌撒事件154
戰時「既不偏右,也不偏左」156
 
小結160
圖片161
 
第四章 中日戰爭時期中、梵正式建交與公使黎培里到任171
 
第一節 中、日外交競賽與中國單方面使梵171
中日之外交競賽176
日梵建交後,日本對中國的外交攻勢180
 
第二節 教廷面對分裂的中國之權宜做法:「代表的代表」184
天津代牧文貴賓和重慶代牧尚惟善185
 
第三節 首任駐華公使黎培里到任與中國教會的問題190
教會聖統制的成立 190
教廷駐華公使黎培里的履新192
 
小結196
圖片198
 
第五章 冷戰下的教廷外交:國際共產主義擴張和「兩個中國」難題205
 
第一節 戰後教廷面對國際共產主義快速擴張的立場與策略206
揭開冷戰序幕208
教廷對共產主義的防備211
教廷「宗教自由」底線vs.共產政權215
 
第二節 關鍵的1949年──中共初期天主教會政策218
 
第三節 陷入模糊與混沌狀態的1949至1951年:「兩個中國」問題的形成與糾葛223
教廷與黎培里對中國新政權的外交策略與折衝225
臺北的中華民國政府的反應  228
 
小結232
圖片234
 
第六章 1950年代兩岸對峙下的教廷外交:三角難題的確立239
 
第一節 中共對天主教會立場的成形240
「三自運動」的推展242
天主教會對「三自運動」的駁斥 244
 
第二節 黎培里遭中共驅逐出境前往香港246
低調寓居香港的黎培里248
臺灣輿情與教士的反應250
臺海兩岸局勢的演變252
 
第三節 梵、臺、中三角難題的轉變253
黎培理決定赴臺「間接」設公使館255
公使離港赴臺257
謝壽康公使的回任259
 
第四節 教廷、黎培理與臺灣神職人員的關係261
于斌之經歷與言行261
田耕莘樞機和于斌總主教被迫滯留美國265
黎培理與臺灣教士之關係和互動269
庇護十二世晚年通融做法與若望廿三世教廷的轉變272
 
小結275
圖片278
 
第七章 大陸教會自選自聖主教爭議與梵二前後的教廷外交政策演變(1953至1975年)299
 
第一節 1950年代教廷對大陸教會的觀察與立場:三自運動與「裂教」之爭議301
「自選自聖」的開端:「裂教」? 304
比利時大使波斯偉克對「自選自聖」的看法 308
教宗庇護十二世的反應310
教廷態度轉變之跡象:若望廿三世311
 
第二節 若望廿三世時期局勢的緩和與梵二會議的訴求313
國際政治的新氣象:「和平共存」與「低盪」314
梵二會議的籌備和若望廿三世的「和平對話外交」316
梵二會議之召開與來自共產國家的觀察員 321
 
第三節 梵二會議與兩岸教會的參與和缺席324
法國與中國建交之效應326
 
第四節 1965至1975年教廷的國際視野與外交新路線327
西德的「東方政策」與兩德問題的進展 329
歐安會議的召開與教廷外交 331
梵二以後教廷與蘇聯之對話332
梵二後主教任命方式之調整334
「東方政策」的推動與成果335
「東方政策」輝煌成果背後的另一面338
 
小結343
圖片345
 
第八章 1965至1978年間「兩個中國」問題之轉化以及教廷與兩岸之互動355
 
第一節 聯合國「兩個中國」問題之浮現與教廷駐華使館升格356
保祿六世在聯大的演說357
教廷駐華使館升格 358
保祿六世抵達香港演講  365
 
第二節 教廷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入聯前後局勢之觀察與應變措施368
輔大易長風波368
中共入聯有助於中(共)梵建交?370
教廷對駐臺北大使館的盤算374
中國(臺灣)主教團的努力379
 
第三節 後蔣、毛時代的教廷與兩岸之關係(1975至1978年)383
文革後的中國大陸教會之前景規劃 385
 
小結390
圖片394
 
結論399
 
徵引書目407
名詞索引433
南懷仁研究中心449

ISBN9789575468316 ; 9575468317
LCCN2016470724